编者按: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,许多食材亦是良药。即日起,微信公众号“中国医药报”推出“餐桌上的中药材”栏目,聚焦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“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”的品种,如枸杞、山药、百合等,为您解析其营养功效、选购技巧及家常应用。从药膳搭配到食用禁忌,我们将以科学视角传递实用知识,助您安全、合理地融入日常饮食,兼顾美味与健康。敬请关注,解锁“舌尖上的养生智慧”!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药食同源”是一个既古老又时尚的概念。老百姓常说“药补不如食补”,把生姜、枸杞、茯苓这些食材当成“家庭医生”,用于煲汤、煮粥、泡茶。说到中药养生,必然要讲讲老百姓眼中的“药食同源”和国家卫生健康部门发布的药食两用名单,他们其实不是一回事!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两者的区别,探讨如何科学“吃出健康”。
你眼中的药食同源VS 药食两用名单
概念不同 在老百姓眼里,但凡能吃的、还能治病的,都算“药食同源”。比如生姜驱寒、茯苓健脾、枸杞明目,这些食材既是餐桌上的“常客”,也是家庭药箱的必备品。这种认知多来自口耳相传或地方习俗,虽然缺乏科学验证,但影响力不容小觑。比如广东人煲汤必加党参,江浙人用桂花酿调理气血,都是“药食同源”的生动实践。
国家卫生健康部门发布的药食两用名单可不是随便列出来的。这些食材不仅要通过安全性评价,还得符合法律法规,比如保护野生动物、生态资源等。简单来说,官方名单是经过严格筛选的“安全清单”,而老百姓的“药食同源”则更像一本“民间养生宝典”。
范围不同 老百姓的“药食同源”范围很大,比如鱼腥草、夏枯草,虽然没进“官方榜单”,但在民间可是“养生明星”。当归羊肉汤、菊花枸杞茶、薏仁红豆粥,这些美味又养生的食谱,都是老百姓的智慧结晶。甚至还有人自制药酒、蜜饯或膏方,比如山楂蜜饯助消化、酸枣仁茶安神,简直是把厨房变成了“养生实验室”。
国家卫生健康部门从2002年到2024年,先后多次发布药食两用名单。名单上的食材可以用于食品生产。不过,这份名单是动态更新的,未来可能会有更多食材“转正”。
使用要求不同 老百姓普遍认为“天然即安全”,觉得药食同源食材无毒副作用,忽略了体质差异和剂量风险。比如茯苓过量可能导致脱水,还有人盲目追求“以食代药”,比如用鱼腥草代替抗生素治疗炎症,结果可能延误病情。
“药食两用”名单建议按照传统方式适量食用,孕妇、哺乳期妇女及婴幼儿等特殊人群不推荐食用。传统方式通常指对原材料进行粉碎、切片、压榨、炒制、水煮、酒泡等。作为保健食品原料使用时,需按保健食品规定管理;作为中药材使用时,则需按中药材规定管理。
科学“吃出健康”
辨体质、避禁忌 药食同源食材有寒热属性,需根据体质选择。比如寒性体质慎用菊花、薏仁,孕妇禁用活血类食材,如薏仁。
控剂量、防过量 即便是安全物质,如茯苓、枸杞等,长期过量也会引发问题。新增药食两用名单的品种,如党参,需遵循每日限用标准。
重配伍与加工 寒性食材,如绿豆,可配生姜中和;挥发性成分,如薄荷,宜冲泡而非久煮。
疾病禁用与替代风险 心绞痛等急症不可依赖丹参药膳,糖尿病不可用葛根替代降糖药。
选购储存规范 在正规场所购买相关产品,避免“三无”药材,注意储存要求,如芝麻等含油脂类需防潮密封。
划重点
“药食同源”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,但也要科学对待。老百姓中药养生关键在于合理使用,避免盲目跟风。记住,吃得健康,才能活得精彩。下次煲汤时,不妨多探讨一下:这碗汤,是“养生”还是“伤身”?